夏天到,蚊子多,近期南方多地出現的蚊媒傳染病疫情令人關注。點解蚊子可以傳播咁多疾病?面對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疫情,我哋應該點樣有效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種類繁多,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了解疫情動態和掌握科學防控方法至關重要。本文將為你詳細解析當前蚊媒疫情最新情況,介紹主要蚊媒疾病的特點,並提供實用有效的防護策略,助你安心度夏。
近期,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特別是廣東省,正面臨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挑戰。這些疫情主要由伊蚊(包括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傳播,它們喜歡在小型積水中繁殖,叮咬活躍時段多在日出後和日落前的幾小時。
登革熱是全球傳播最廣的蚊媒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全球共報告約萬例登革熱病例,美洲地區佔了全球病例約%。我國廣東、雲南、廣西等多個省份也曾多次發生本土疫情。登革熱患者可能出現高熱、劇烈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痛(常被形容為“斷骨熱”)、皮疹等症狀,部分嚴重病例可能發展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徵,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熱則以突然發熱和嚴重關節痛為典型特徵,尤其影響手腕、踝關節等小關節,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截至年月,全球已有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年,廣東佛山等地出現了由輸入病例引發的本地傳播疫情。
此外,寨卡病毒病對孕婦威脅較大,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等嚴重出生缺陷;瘧疾(俗稱“打擺子”)可引起貧血、脾腫大,嚴重時可致命,儘管我國已在年獲得消除瘧疾認證,但輸入性病例的風險依然存在。
這些蚊媒傳染病的共同點是都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疫情的发生與擴散與氣候條件(如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環境衛生(積水容器提供孳生地)及人口流動等因素密切相關。
蚊子傳播疾病的過程,是一個“人-蚊-人”或“動物-蚊-人”的循環。當蚊子叮咬攜帶病原體的感染者時,病毒或寄生蟲會進入蚊子體內,經過一段時間的複製和增殖(這個時間稱為“外潛伏期”),這隻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時,就可能將病原體注入健康人體內,使其感染。
近年來,蚊媒傳染病疫情呈現出一定的擴散趨勢,其原因主要包括: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使得蚊子的適生範圍擴大,活動季節延長。冬季不再那麼寒冷,使得蚊子更容易越冬,其活動範圍逐漸向更高緯度地區擴展。氣溫升高還會加速病原體在蚊子體內的複製速度,縮短外潛伏期,無形中提高了傳播效率。
城市化與人口流動:頻繁的國際旅行和勞務輸出使得病原體能夠快速跨國境、跨地區傳播。城市中存在的各種小型積水容器(如花盆、廢舊輪胎、瓶罐)為伊蚊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場所。
蚊蟲孳生地管理難度大:清除積水是防蚊的根本,但社區環境中的各類積水點源分散,難以徹底清理,今天清了,明天一場雨又可能產生新的積水。
蚊蟲抗藥性:長期、大量地使用化學殺蟲劑,導致許多蚊子產生了抗藥性,使得傳統化學滅蚊手段的效果打折扣。
個人觀點:我認為應對蚊媒疫情,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從清理自家陽台的積水開始,配合社區的統一防控行動,才能真正做到群防群控。單純依賴政府噴藥消殺,效果難以持久。
面對蚊媒傳染病的威脅,科學防控至關重要。防控措施需要多管齊下,涵蓋環境治理、個人防護和社區協同等多個層面。
環境治理(清除孳生地,治本之策):
這是防控蚊媒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伊蚊偏愛在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我們應:
翻盆倒罐:徹底清理房前屋後、陽台、天台、樓道等區域的閒置容器,如廢舊輪胎、空花盆、瓶瓶罐罐等,避免積水。
管理功能性積水:對於有用的積水,如水生植物花瓶,應每-天徹底換水一次,並清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系。戶外的水缸、水池可加蓋或放養食蚊魚。
疏通溝渠:保持排水溝渠暢通,防止淤塞積水。
個人防護(減少叮咬,阻斷傳播):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外出時,特別是在蚊蟲活動高峰的黃昏和清晨,盡量減少皮膚暴露。
正確使用驅蚊劑:在暴露的皮膚和衣物上塗抹或噴灑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 等有效成分的驅蚊產品,並按照產品說明定時補塗。
安裝物理防護設施:家中安裝紗窗、紗門,睡覺時使用蚊帳,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個“無蚊”的安全空間。
避免在蚊蟲密集處逗留:減少在樹蔭、草叢、涼亭等蚊蟲密集區域的長時間停留。
社區協同與愛國衛生運動:
蚊媒防控不僅是個人的事,更需要社區、乃至整個城市的共同參與。許多地方正在開展以清理孳生地、滅成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這需要:
全民參與:居民積極配合社區工作,清理自家環境,允許工作人員入戶檢查和處理孳生地。
專業防控與群防群控結合:專業隊伍負責對公共區域、重點場所進行消殺,而每位市民則負責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持續性:防控工作不能一陣風,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持續進行環境整治和蚊密度監測。
旅行防護:
前往東南亞、非洲、美洲等蚊媒傳染病流行地區前,應提前了解當地疫情。旅行中務必做好防蚊措施,歸國後天內密切關注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熱、頭痛、皮疹、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旅行史。
蚊媒傳染病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未來可能面臨以下挑戰:
氣候變化的持續影響:全球變暖趨勢可能進一步擴大蚊子的適生區域,延長其每年的活動時間,這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多地區面臨蚊媒傳染病的威脅。
病原體變異與動物宿主:病毒可能發生變異,以及某些病原體存在動物宿主,都給徹底消除這些疾病帶來了困難。
抗藥性問題:蚊子對常用殺蟲劑的抗藥性日益增強,迫切需要開發新型、環保的有效殺蟲劑和替代防控技術。
面對挑戰,科學監測顯得尤為重要。像重慶大足區等地開展的蚊密度監測工作(包括成蚊和幼虫監測),有助於精准繪製蚊類分布圖譜,為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提供數據支持。未來需要將氣候預測、數字化工具(如APP、小程序用於孳生地報告)、AI風險預測模型等更多新技術、新方法融入防控體系中,實現更精准、高效的預警和防控。
. 問:如果出現發熱、頭痛、關節痛等症狀,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蚊媒傳染病,應該怎麼辦?
答:應立即就醫,並主動、明確地告知醫生近期可能的蚊蟲叮咬史、以及是否有相關疫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這將幫助醫生更快地進行準確診斷和治療。
. 問:目前有針對登革熱或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嗎?
答: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信息,目前國內暫無上市的登革熱或基孔肯雅熱疫苗。全球範圍內,登革熱疫苗在某些地區有條件使用,但基孔肯雅熱疫苗仍處於研發或臨床試驗階段。因此,現階段防蚊滅蚊、避免叮咬是最主要、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 問:為什麼清除積水對防蚊那麼重要?
答:因為伊蚊(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的主要蚊種)偏愛在清澈的小型積水中產卵,例如花盆托盤、廢棄輪胎、瓶罐等容器中的積水。這些地方是它們繁殖的“溫床”。清除積水就等於端掉了蚊子的“老巢”,從源頭上減少蚊子數量,這比單純殺滅成蚊效果更持久、更根本。
. 問:蚊媒傳染病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嗎?
答:不會。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瘧疾等主要的蚊媒傳染病不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接觸、空氣或飛沫直接傳播。它們的傳播需要蚊子這個“中間媒介”。但需要注意的是,蚊子叮咬感染者後再叮咬健康人,就會完成傳播鏈。
. 問:哪些人群是蚊媒傳染病的高風險人群?
答:所有人對蚊媒傳染病普遍易感。但以下人群風險相對更高或後果可能更嚴重:孕婦(尤其擔心寨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嬰幼兒及兒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疾病)的人士。這些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防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