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蚊患实时防控新策略岭南大学GeoAI平台精准预警

 蟲類資訊     |      2025-11-03 16:42:09    |      小编

香港蚊患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不僅影響市民日常生活,更可能引發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傳染病。隨著氣候變化加劇,蚊媒傳播疾病的風險持續上升,香港特區政府與科研機構紛紛推出創新方案應對這一公共衛生挑戰。本文将深入分析香港蚊患现状、最新防控技術及市民防護策略,為您提供全面實用的防蚊指南。

香港蚊患实时监测系统升级

傳統的蚊患監測主要依賴食環署的誘蚊產卵器指數,但這種方式存在數據滯後性,通常需要半個月至一個月才能公佈結果。為解決這一局限性,嶺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了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平台,通過在香港16個區設置的智能滅蚊燈系統和無線智能氣象站,實時收集蚊蟲數量、氣象數據和環境資料。

這套系統的優勢在於其即時性和預測能力。智能滅蚊燈配有太陽能電池板,僅需幾小時日照便能支持設備一周正常運行,確保在偏遠地區也能持續監測。平台結合這些實時數據與食環署的歷史資料,生成蚊患風險指數和風險地圖,讓市民能夠隨時查看各區蚊患情況。

個人觀點:傳統監測與AI預測的結合代表了公共衛生防控的未來方向,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能更精準地配置滅蚊資源。

蚊患高风险区域分布与特征

根據歷史數據,香港部分區域始終是蚊患重災區。天水圍和元朗區過去十年佔本地日本腦炎個案的67%,是蚊媒傳染病的高風險區域。這些地區周邊有豬場、濕地公園和明渠,為蚊蟲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

近年監測顯示,油塘和禾輋等地區的誘蚊產卵器指數曾高達45.1%和42.6%,遠超20%的警戒水平。將軍澳北、屯門西、九龍灣等15個監察地區也曾超過這一警戒線。這些區域共同特點是靠近水源或植被茂密,容易積水滋生蚊蟲。

為什麼這些區域蚊患特別嚴重?專家指出,不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雜草叢生的明渠以及周邊的農場和濕地環境是主要因素。

社區通报机制与市民参与

嶺南大學的GeoAI平台還設立了創新的通報機制,鼓勵市民主動報告被蚊蟲叮咬的案例。這種參與式監測能補充智能設備的不足,因為市民的親身經歷是最真實的現場數據。

市民參與蚊患防控的多種方式:

  • 通過平台報告被蚊蟲叮咬的情況和地點

  • 定期檢查居住環境,清除積水容器

  • 參與社區滅蚊行動,配合政府措施

王沛欣教授強調,被蚊蟲叮咬的案例和市民的目測是最真實的情況,結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能更準確地掌握蚊患嚴重地區的情報。


蚊媒传染病防控全面策略

面對蚊媒疾病全球蔓延的趨勢,香港採用了多層次防控策略。登革熱是全球增長最快的蚊媒傳染病,2024年全球病例超過1400萬例,創歷史新高。香港今年已錄得41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個案,且鄰近地區疫情嚴峻,輸入風險持續存在。

香港防蚊滅蚊的綜合措施:

  • 食環署開展為期10周的全港密集式防蚊滅蚊行動

  • 在民居附近200米範圍內的樹木繁盛地點,每週霧化滅蚊

  • 定期巡查並清理積水及除草,消除蚊蟲滋生環境

  • 公立醫院增購數千套登革熱快速測試試劑,加強化驗服務


個人與家庭防蚊實用指南

對於市民而言,有效的個人防護是預防蚊媒疾病的第一道防線。以下是一些經過驗證的有效方法:

室外防護措施:

  • 穿著淺色長袖上衣和長褲,減少皮膚暴露

  • 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驅蚊劑,特別是在黃昏和黎明時分

  • 避免前往蚊患高風險區域,如植被茂密的公園或水邊

室內防護方法:

  • 安裝紗窗和蚊帳,確保居住環境密封性

  • 使用滅蚊燈或電蚊拍,定期檢查積水情況

  • 保持環境乾燥,定期清理冷氣機底盤和盆栽底盤積水

從受影響地區回港的市民應持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並密切監察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外遊史。

常見問題

問:香港最常見的蚊媒疾病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基孔肯雅熱。登革熱主要由白紋伊蚊傳播,而日本腦炎則由三帶喙庫蚊傳播。

問:蚊患高峰季節是什麼時候?

答:雨季是蚊患高發期,尤其是6月至9月期間,高溫潮濕天氣有利於蚊蟲繁殖。

問:如何查閱最新的蚊患風險地圖?

答:可關注嶺南大學GeoAI平台或食環署網站,獲取各區實時蚊患風險指數和地圖。

問:社區如何協作防控蚊患?

答:市民應積極報告蚊患情況,參與清除積水行動,並配合政府的滅蚊措施。

問:蚊蟲叮咬後應該如何處理?

答:避免抓撓,可使用清涼劑緩解瘙癢。如出現發燒、皮疹等症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