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蚊患問題近年來日益嚴重,不僅造成生活困擾,更帶來了多種蚊媒傳染病的風險。隨著氣候變化和城市發展,蚊子的繁殖環境不斷擴大,如何有效防治蚊患已成為每個香港市民關心的課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香港蚊患的現狀、風險區域,並提供全方位的防蚊策略。
香港蚊患現狀與高風險區域
香港的蚊患問題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根據食環署的監測數據,某些地區的蚊患指數長期處於較高水平。馬鞍山區的誘蚊器指數曾高達39.1%,接近最嚴重的第四級水平;將軍澳北和屯門西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指數分別達到30%和35.4%。這些數據表明,這些區域的蚊患已經達到警戒水平。
為什麼這些區域蚊患特別嚴重?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指出:「附近有豬農處理污水不善,恐是庫蚊的源頭」。此外,沿天水圍社區而建的明渠也是蚊患的黑點,這些明渠旁雜草叢生,淤泥密布,下雨後容易積水,成為蚊蟲滋生的溫床。
從歷史數據來看,天水圍及元朗是蚊傳疾病的「重災區」。過去十年的日本腦炎確診個案中,這兩區佔了本地個案的67%。這不僅反映了蚊患的嚴重性,也顯示出蚊患與公共衛生風險的直接聯繫。
蚊患帶來的疾病風險
蚊子在香港不僅是騷擾問題,更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它們可以傳播多種疾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基孔肯雅熱和寨卡病毒等。每種疾病都有其特點和危害,了解這些風險是有效防護的第一步。
登革熱是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病徵包括高燒、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在過去20年顯著上升,去年更錄得超過1400萬宗個案,創下歷史新高。
日本腦炎則是另一種值得關注的蚊傳疾病。它的主要病媒是三帶喙庫蚊,這些蚊子於稻田等大量積水地方繁殖,叮咬帶病毒的豬或野生雀鳥後就會受感染,再於叮咬人類時傳播病毒。日本腦炎可能引起嚴重病情,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甚至昏迷和死亡。
最新值得關注的是基孔肯雅熱,香港今年已累計錄得九宗輸入個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過去兩星期的連場暴雨,氣候環境因素造就積水及蚊患,加上鄰近地區出現爆發,令香港出現更多個案的風險增加」。
創新技術:GeoAI平台預測蚊患風險
面對嚴峻的蚊患挑戰,香港的科研人員開發了創新解決方案。嶺南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套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平台,為香港蚊患問題提供技術協助。
這套系統基於在香港16個地區設置的智能滅蚊燈系統所提供的蚊蟲數量、氣象數據和環境數據,以及食環署的誘蚊器指數,綜合分析生成「蚊患風險指數」和「蚊患風險地圖」。通過這個平台,市民可以獲取香港各區實時及預測的蚊患情況,從而在選擇戶外活動地點時避開蚊患嚴重的地區。
該項目的負責人、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主任王沛欣教授強調:「被蚊蟲叮咬的案例和市民的目測是最真實的情況,再配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技術,才能更準確地得知蚊患嚴重地區的情報,提高實時監測和預測的準確性」。這種結合民眾報告和先進技術的方法,代表了未來蚊患防控的新方向。
政府與社區的防蚊措施
香港政府針對蚊患問題實施了多層次的防控策略。食環署會進行全港性滅蚊運動,例如今年分三期進行的滅蚊運動中,為期九周的第二期滅蚊運動已於上月展開。這些措施針對區內受關注地點,進行連串的清除積水及防治蚊患行動。
政府的防蚊工作重點包括:
針對民居、公園、學校、建築地盤等公共場所的周邊範圍
清除積水,防止蚊子滋生
定期檢查和清理溝渠,保持水流暢通
加強公共教育,提高市民防蚊意識
然而,單靠政府部門的努力是不夠的。社區參與是防蚊工作成功的關鍵。市民和物業管理公司應當經常保持溝渠暢通及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積水,並需每週最少一次以鹼性清潔劑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個人與家庭防蚊實用策略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有效的個人防蚊措施是預防蚊傳疾病的第一道防線。以下是一些實用策略,可以幫助您和您的家人減少被蚊子叮咬的風險:
外出時的防護措施:
穿著淺色、長袖的衣物
使用含有避蚊胺(DEET)的驅蚊劑
避免在蚊子活動高峰期(清晨和黃昏)在樹叢或草叢附近停留
前往蚊患較高的地區時,採取額外防護措施
家居防蚊要點:
每週最少一次徹底更換花瓶的水
妥善棄置汽水罐和飯盒等容器
確保窗紗沒有破損,防止蚊子進入室內
檢查冷氣機底盤、花盆底碟等隱蔽的積水地方
食環署發言人強調:「市民應做好家居防蚊及滅蚊措施,如每週最少一次徹底更換花瓶的水,妥善棄置汽水罐和飯盒等容器」。這些簡單的措施能有效消除蚊子的繁殖地。
殺蟲專家的專業建議與未來展望
作為專業的殺蟲公司,我們認為蚊患防治需要綜合性策略。未來蚊患控制的發展方向將更加依賴科技手段,如嶺南大學開發的GeoAI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社區參與和公共教育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未來蚊患防治的關鍵發展方向:
技術整合: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實現蚊患的精準預測和防控
社區參與:鼓勵市民通過官方平台報告蚊患情況,形成全民防蚊的氛圍
跨部門合作: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解決如非法排污、明渠管理等根源性問題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提醒:「溫度及雨量處於高水平,令多種蚊傳疾病在香港,以至全球爆發的風險持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無論在本地或是外遊期間都必須時刻採取妥善防蚊和個人保護措施」。這強調了防蚊工作的重要性。
常見問題
1. 什麼是誘蚊產卵器指數?
誘蚊產卵器指數是食環署用來衡量蚊患程度的指標,通過在特定區域設置誘蚊產卵器,統計蚊子的數量,從而評估該區域的蚊患風險等級。
2. 香港哪些地區蚊患最嚴重?
根據歷史數據,馬鞍山、元朗、天水圍、將軍澳北和屯門西等區域的蚊患指數經常處於較高水平,這些地區的居民需要特別注意防蚊。
3. 蚊子最容易在什麼時間和地點活動?
蚊子通常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最為活躍,積水處、草叢和樹蔭下是它們主要的棲息地。雨季期間蚊子的繁殖速度會加快。
4. 如何有效預防蚊傳疾病?
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使用驅蚊劑、穿著保護性衣物,以及消除家居周圍的積水,防止蚊子繁殖。
5. 被蚊子叮咬後應該如何處理?
一般情況下,可用肥皂和水清洗叮咬處,並使用冰敷或藥膏止癢。如果出現發燒、皮疹等異常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旅遊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