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人群密集的場所,如何有效防治蚊蟲,保障師生健康?每到夏秋季節,蚊蟲孳生不僅造成叮咬困擾,更可能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疾病。本文將深入解析學校環境的滅蚊策略,從根源治理到實用技巧,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為什麼學校容易成為蚊蟲溫床?
校園內綠化區域多,花盆、排水溝、廢棄容器等處容易積水,為蚊蟲提供絕佳孳生條件。尤其伊蚊(如白紋伊蚊)偏愛小型積水環境,其卵甚至能在乾燥容器中存活數月,若未徹底清理,短短一週就能孵化成蚊。此外,學生活動集中,體溫偏高、出汗多,更容易吸引蚊蟲叮咬。
滅蚊核心原則:環境治理勝於事後撲殺
許多學校依賴噴灑殺蟲劑,但過度使用可能讓蚊蟲產生抗藥性。真正有效的策略是 「清積水為本,防治為輔」 。根據廣東省疾控中心指引,防蚊滅蚊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清除或控制蚊蟲孳生地(積水),消除蚊蟲產生的源頭。日常滅蚊主要的工作就是清理或控制蚊媒孳生地,只有當發生蚊媒傳染病,或成蚊密度影響學校日常教學、學習時,才啟動應急殺滅成蚊行動。
徹底清除孳生源:斷絕蚊子繁殖鏈
蚊子的生命周期離不開水,從源頭切斷是關鍵。學校需針對不同積水類型採取行動:
- 1.
全面排查高風險區域
積水容器:廢棄瓶罐、輪胎、花盆底盤等應倒置或加蓋存放。輪胎底部可鑽孔避免積水,暫時無法清除的積水可倒入少量廢機油形成油膜,或投放蘇雲金桿菌以色列變種(Bti)等幼蟲抑制劑。
水體管理:景觀水池、消防水池需加蓋或放養食蚊魚、鬥魚等生物天敵;水生植物每3~5天換水一次,並清洗根部。
設施改良:排水溝應硬底化並定期清疏,地下停車場集水井加裝防蚊網或密封處理。
- 2.
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每日巡查:安排學生或職工檢查教室、宿舍周邊積水點,建立「清零台賬」記錄清理進度。
社區聯防:學校外圍50~100公尺內的孳生源也需同步清理,否則蚊蟲易重新入侵。
個人觀點:與其被動撲殺,不如將滅蚊融入課程,例如自然課觀察蚊子生命周期,讓學生從實踐中理解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物理防治法:安全阻隔蚊蟲入侵
物理方法無化學殘留,特別適合教室、宿舍等敏感區域:
- 1.
屏障防護
紗窗紗門:安裝網眼≤1.2毫米的密紋紗網,破損處及時修補。進出教室隨手關門,防止蚊蟲乘隙而入。
蚊帳使用:宿舍床鋪掛設蚊帳,睡前檢查帳內無蚊蟲,並壓好邊角。
- 2.
主動捕殺工具
電蚊拍:針對飛入室內的成蚊,直接觸電擊殺,無污染風險。使用時避開易燃氣體。
滅蚊燈:利用紫外光吸引蚊蟲,透過電擊或吸入方式捕殺。放置離地1~1.5公尺(蚊蟲巡航高度),傍晚開啟效果最佳。
化學方法精準使用:安全與效能的平衡
當成蚊密度過高時,化學防治可快速壓制數量,但需嚴格遵守安全規範:
- 1.
藥劑選擇與操作要點
室內空間:選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氣霧劑(如賽滅寧)。噴灑前關閉門窗,重點噴射櫃底、桌下等陰暗角落,噴後密閉30~60分鐘再通風。
大型場所:禮堂、體育館可用超低容量噴霧機,霧粒尺寸25~50微米,確保藥物擴散均勻。
室外環境:採用「綠籬技術」,將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長效藥劑噴灑於灌木葉背(蚊蟲棲息處),藥效可持續數週。
- 2.
安全注意事項
所有藥劑需具備農藥登記證,存放於兒童不可觸及處。
噴藥前通知師生撤離,作業後徹底通風再進入。
個人防護:降低師生被叮咬風險
即使環境治理完善,個人防護仍是最後防線:
- 1.
衣物與行為調整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深色易吸引蚊蟲),避免清晨和黃昏於樹叢、水池邊逗留。
運動後及時洗澡,減少汗液氣味吸引蚊蟲。
- 2.
驅蚊劑正確使用
選擇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的產品,塗抹於裸露皮膚,每4~6小時補塗。
兒童使用時避開眼口,返回室內後清洗。
校園綜合管理:開學前後關鍵措施
滅蚊工作需分階段執行,並結合健康監測:
- 1.
開學前準備
環境大掃除:徹底清理垃圾、積水容器,請專業防治公司進行全校噴藥。
設施升級:修復紗窗,排水孔加裝防蚊閘。
- 2.
開學後常態化防控
健康教育:透過班會課教導學生識別孳生源,發起「清積水實踐活動」。
晨午檢制度:發現發熱、關節痛症狀學生,立即就醫並追蹤原因。
- 3.
疫情應急處置
若出現登革熱病例,需隔離患者至病毒血症期結束(通常發病後7天),並對疫點周邊加強噴藥。
未來展望:智慧技術的應用潛力
隨著物聯網發展,學校可引入積水感測器即時監測孳生源,或使用無人機噴藥處理高處區域。這些技術雖需初期投入,但長期能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防治精準度。
結語
校園滅蚊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公共健康教育的實踐。通過本文系統化的策略,從今日起建立「巡、清、堵」的習慣,讓師生共同參與,才能從根本打造無蚊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