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何用寶可夢「費洛美螂」為新品種蟑螂命名?

 蟲類資訊     |      2025-11-20 15:06:45    |      小编

你能够想象宝可梦和蟑螂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有趣的是,最近科学界还真发生了一件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一种在新加坡新发现的蟑螂,被科学家用宝可梦“费洛美螂”(Pheromosa)的名字来命名了。是不是觉得很新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件科学与流行文化碰撞的趣事。

▎ 新品種蟑螂的發現與命名

2023年初,新加坡的科學界傳來一個有趣的消息:研究人員在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蟑螂品種。這種蟑螂屬於Nocticola屬,這也是新加坡首次記錄到該屬的蟑螂。

發現這種蟑螂的科學家是來自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低温館館長Foo Maosheng,以及來自菲律賓的昆蟲學家Cristian C. Lucanas。經過詳細研究,他們確認這種蟑螂是科學界此前從未記錄過的新物種。

那麼,這個新物種被賦予了什麼樣的名字呢?它的全名是“Nocticola Pheromosa”。等等,“Pheromosa”這個詞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沒錯,這正是寶可夢中第七代登場的寶可夢“費洛美螂”的英文名。

▎ 為什麼是“費洛美螂”?

科學家為什麼會選擇用寶可夢的名字來命名一種新發現的蟑螂呢?背後其實有雙重原因。

首先,發現這種蟑螂的科學家Foo Maosheng本身就是一位鐵桿寶可夢玩家。他在接受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說:“我和合作夥伴都是寶可夢迷,所以我們想,為什麼不用一隻以蟑螂為原型的寶可夢來命名蟑螂呢?”看吧,科學家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愛好和熱情,這讓科學研究多了幾分人情味。

其次,這種新品種蟑螂的外形確實與寶可夢中的費洛美螂有幾分神似。根據科學家的描述,這種蟑螂有著:

  • 長長的觸角

  • 模仿兜帽的翅膀

  • 細長的腿

這些特徵與寶可夢中費洛美螂的設計元素不謀而合。費洛美螂在寶可夢圖鑑中的分類就是“美豔寶可夢”,其設計靈感確實來源於蟑螂。所以說,這個命名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兩者確實存在相似之處的基礎上。


▎ 現實中的“費洛美螂”有什麼特別之處?

你可能會好奇,這種被賦予寶可夢名字的蟑螂,與我們常見的蟑螂有什麼不同呢?老實說,差別還真不小。

與常見蟑螂的對比

特性

常見蟑螂

新品種“費洛美螂”

身體強韌度

非常強韌,適應力強

相對脆弱

棲息環境

分佈廣泛,甚至適應城市

生活在更加孤立的生態系統中

科學界瞭解

已被深入研究

瞭解相當有限

這種蟑螂的雄性標本是通過昆蟲調查研究在新加坡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被發現的,隨後被帶到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鑑定。與我們常見的蟑螂不同,這種新品種蟑螂從不“囂張”地入侵人類的生活空間,而是安安靜靜地生活在自己的孤立生態系統中。

Foo Maosheng對此解釋說,對蟑螂和白蟻的研究其實相對較少,因為“它們沒有蜜蜂、蝴蝶和甲蟲那麼有魅力”。尤其是蟑螂,幾乎總是背負著負面形象,但他在研究中發現,蟑螂在生態系統中其實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 科學界用寶可夢命名的先例

用寶可夢的名字來命名新發現的物種,這其實不是第一次了。看來科學界,尤其是昆蟲學領域,寶可夢粉絲還真不少!

近年來其他以寶可夢命名的物種

  • 2021年: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三種彩色甲蟲,被分別命名為“急凍鳥”(Binburrum articuno)、“閃電鳥”(Binburrum zapdos)和“火焰鳥”(Binburrum moltres),即寶可夢中的“三聖鳥”。

  • 2016年:在智利發現的一種蜜蜂被命名為“噴火龍”(Chilicola charizard)。

  • 更早的案例:還有一種黃蜂被命名為“Stentorceps Weedlei”(靈感來自獨角蟲Weedle),以及一種史前生物被命名為“Aerodactylus scolopaciceps”(靈感來自化石翼龍Aerodactyl)。

這些例子表明,科學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界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分明。科學家們通過這種命名方式,不僅表達了自己的個人興趣,也為科學發現增添了趣味性和親和力。


▎ 昆蟲學家與寶可夢訓練師的奇妙聯繫

有趣的是,發現這種蟑螂的科學家Foo Maosheng對昆蟲和寶可夢的熱愛,使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生和同事中贏得了“捕蟲者”(bug catcher)的稱號。這個稱號其實也源自寶可夢系列遊戲——遊戲中玩家就是從“寶可夢訓練師”開始,通過捕捉和研究各種寶可夢來完成自己的圖鑑。

Foo Maosheng自己曾這樣形容他的工作:“我就像蟲類寶可夢訓練師一樣,去不同的地方找到更多的昆蟲。這樣可以幫助博物館的研究與教育,以及幫助新加坡的生物多樣性網站,這個網站有點像我們當地的寶可夢圖鑑。”這個比喻確實非常生動形象!

其實,寶可夢系列的創造者田尻智,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童年時代捕捉和收集昆蟲的經歷。所以說,昆蟲學家和寶可夢玩家之間,從一開始就有著一種天然的、奇妙的聯繫。


▎ 如果家中發現蟑螂該怎麼辦?

聊完了科學趣聞,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新品種蟑螂多麼有趣,我們更關心的還是如何應對那些不受歡迎的“家居蟑螂”。

發現蟑螂時的處理步驟

  1. 保持清潔: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點。蟑螂喜歡食物殘渣和油污,所以廚房和餐廳區域的清潔至關重要。

  2. 封堵縫隙:檢查牆壁、水管周圍的縫隙,並將其封堵,減少蟑螂的藏身和進出通道。

  3. 妥善儲存食物:食物,尤其是開封後的食材,應密封保存,不要暴露在環境中。

  4.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蟑螂問題已經較為嚴重,自行處理效果有限,建議聯繫像殺蟲專家這樣的專業除蟲服務。專業人士能準確判斷蟑螂種類和來源,並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根除方案。

記住,及時處理蟑螂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能攜帶細菌,並可能污染食物和餐具。


▎ 個人觀點與結語

在我看來,科學家使用“費洛美螂”這樣的名字,不僅是個人情感的體現,更是一種聰明的策略。老實說,給一種新發現的蟑螂賦予一個寶可夢的名字,瞬間讓這種通常不受歡迎的昆蟲變得有趣甚至有點“可愛”起來。這種命名方式:

  • 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讓原本可能覺得科學高深莫測的普通人,也能對科學發現產生興趣。

  • 增加了科學的趣味性:科學不總是嚴肅和刻板的,它也可以很有趣。

  • 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這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那些不那麼“迷人”的生物,理解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科學與流行文化的這種跨界聯動,確實為科學傳播開闢了一條新路徑。誰能想到,寶可夢這款源自兒時捉蟲樂趣的遊戲,會在幾十年後以這種方式回歸到昆蟲學研究中去呢?這真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閉環。

下次當你再看到蟑螂(當然,希望不是在自家廚房),或者玩寶可夢遊戲時,也許會會心一笑,想起今天這個科學與流行文化巧妙結合的故事。


常見問題

1. 這種以費洛美螂命名的蟑螂會出現在我家裡嗎?

幾乎不可能。這種名為“Nocticola pheromosa”的蟑螂生活在孤立的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中,與我們常見的、適應人類環境的蟑螂完全不同。

2. 除了費洛美螂,寶可夢裡還有其他以蟑螂為原型的寶可夢嗎?

官方寶可夢圖鑑中費洛美螂被認為是設計靈感來源最明顯的。不過,在一些寶可夢粉絲自創的圖鑑中,也有創作者設計過類似“巨岩蟑螂”這樣的寶可夢。

3. 科學家可以隨意用自己喜歡的名字為新物種命名嗎?

基本上是的,但需遵循國際命名法規的框架。發現者確實擁有為新物種命名的優先權,只要名字符合規範(例如使用拉丁語形式)並在學術出版物上正式發表即可。

4. 這種新品種蟑螂是怎麼被發現的?

研究人員是在新加坡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進行昆蟲調查時發現了這種蟑螂的雄性標本,隨後通過與該屬其他物種的詳細比較(如雄性生殖器的差異),確認為新物種。

5. 為什麼要研究蟑螂這類不討喜的昆虫?

如同Foo Maosheng所解釋,每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其獨特角色。研究蟑螂有助於我們了解生物多樣性,即使是不受歡迎的生物,其存在對生態平衡也可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