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蚊子大軍來襲,你是不是只覺得叮咬處紅腫發癢很煩人?但你知道嗎,有些蚊子可能攜帶登革熱病毒,叮咬後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問題!究竟什麼是登革熱?蚊子怎麼會傳播這種疾病?出現哪些症狀要特別警惕?作為「殺蟲專家」,今天我就用最白話的方式帶大家全面了解蚊子與登革熱的關係,讓你能安心度過蚊蟲多的季節。
講真,登革熱不是遙遠的疾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很常見,特別是香港這種潮濕氣候,蚊子容易繁殖。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億至億人感染登革熱,這可不是小數字啊!所以了解怎麼預防真的很重要。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具體來說,傳播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斑蚊」,包括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
蚊子傳播的過程是這樣的:
當蚊子叮咬登革熱患者或隱性感染者後,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大約到天,之後這隻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時,就能把病毒傳播出去。有趣的是,登革病毒有種不同的血清型,感染過一種只能對該型產生免疫力,還可能再感染其他型,而且二次感染時症狀可能更嚴重。
為什麼蚊子能當「傳播媒介」?
因為蚊子吸血時,會將含有病毒的唾液注入人體皮膚,病毒就這樣進入血液循環。一隻感染病毒的蚊子在它的壽命周期內(約-個月)都可以傳播病毒,所以防蚊真的很關鍵。
大家常問:人與人之間會直接傳染登革熱嗎?答案是不會,登革熱不會通過日常接觸、飛沫或共用物品直接傳播,必須通過蚊子這個中間環節。
登革熱的症狀有時容易被誤認為是重感冒,但其實有幾個特點可以幫助區分。潛伏期通常為到天,多數是到天。
典型症狀包括:
突發高熱:體溫可迅速升至℃甚至℃以上,持續數天不退。
劇烈疼痛: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關節痛,這種疼痛常被描述為「骨頭像被棒打一樣」。
皮膚表現:發病後第到天可能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分佈在四肢、軀幹或臉部。還有「三紅」現象:面部、頸部、胸部潮紅,像喝醉酒一樣。
嚴重情況要警惕:
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徵,出現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鼻血、皮膚瘀斑)或休克症狀(皮膚濕冷、脈搏微弱等),這些是危險信號,需立即就醫。
與感冒的區別:
登革熱通常關節痛和眼眶痛更明顯,且皮疹是特點。感冒則更多是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咳嗽。如果你在登革熱流行區被蚊子叮咬後出現症狀,要特別往這方面想。
不是所有蚊子都傳播登革熱,主要罪魁禍首是伊蚊屬的兩種蚊子: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稱「花斑蚊」。
白紋伊蚊的特點:
在中國分布廣泛,從海南到遼寧南部都有,喜歡在日出後小時和日落前小時活動。幼蟲偏好在潔淨積水中繁殖,如花盆托盤、廢棄輪胎、小容器等。
埃及伊蚊的特點:
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雷州半島、雲南邊境等地,雖然分布範圍較小,但傳播能力更強。這種蚊子整天都可能吸血,而且更喜歡與人共居一室,家中的水缸、花瓶等都是它們的繁殖地。
如何識別這些蚊子:
伊蚊通常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飛行速度快,攻擊性強。它們喜歡在室外陰暗處如樹叢、草叢,或室內如牆角、衣櫃後等地方棲息。
了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我們有針對性地防蚊,比如知道它們的活動時間和地點,就能更好地避開風險。
預防登革熱,關鍵是防蚊滅蚊,這比事後治療更重要。方法可以分為環境管理、個人防護和社區協作。
環境管理——清除孳生地:
蚊子的卵、幼蟲和蛹都必須在水中發育,所以清除積水是根本。每週檢查並處理積水點:
倒:倒掉花盆底盤、水桶等容器中的積水。
清:清理廢棄瓶罐、輪胎等可能積水的垃圾。
封:給水缸、水池加蓋,防止蚊子產卵。
疏:疏通溝渠,填平坑洼地。
個人防護——避免被叮咬:
穿著:在蚊子多的地方穿淺色長袖衣褲。
使用驅蚊劑:在皮膚或衣服上塗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驅蚊產品。
物理屏障:安裝紗窗、紗門,睡覺用蚊帳。
避開高峰:避免在蚊子活動高峰的清晨和黃昏在戶外長時間停留。
社區協作:
登革熱防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參與社區清潔活動,督促物業清理公共區域積水,配合政府的滅蚊工作。
這些方法結合使用,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如果出現疑似症狀,別慌張,正確應對很重要。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採取支持性治療。
就醫時機:
出現突發高熱、嚴重頭痛、關節痛等症狀,尤其是去過登革熱流行區的話,應及時就醫。就診時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這對診斷有幫助。
治療與休養:
休息與補水:充分休息,多喝水或電解質飲料,維持身體平衡。
症狀管理:發燒時可用物理降溫或醫生指導的退燒藥,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因為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隔離防蚊:患病期間盡量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使用蚊帳,減少外出。
康復注意:
大多數患者到週內可康復,但恢復期可能感到疲勞,要循序漸進恢復活動。重症患者需住院監護,但及時治療通常預後良好。
對登革熱有些常見誤解,需要澄清以免影響預防。
誤區一:得過登革熱就終身免疫
其實登革病毒有種血清型,感染一種只對該型免疫,还可能再感染其他型,且二次感染可能更嚴重。
誤區二:只有髒亂環境才有蚊子
伊蚊其實偏愛潔淨積水,如花瓶、水缸等,所以即使環境整潔,也可能有蚊子孳生。
誤區三:所有蚊子叮咬都會傳播登革熱
只有攜帶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才可能傳播,而且病毒在蚊子體內需要時間繁殖,不是叮咬瞬間就傳播。
誤區四:登革熱只發生在農村或貧困區
登革熱在城市中也常見,因為伊蚊適應城市環境,積水容器多的地方風險更高。
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科學地防控。
作為「殺蟲專家」,我認為預防登革熱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就是持續防蚊,尤其從源頭清除積水。香港夏季長、雨水多,大家更要有意識地定期檢查環境。數據顯示,有效清除孳生地可減少%以上的蚊子繁殖,這比事後滅蚊事半功倍。而且防蚊不僅防登革熱,還能減少其他蚊媒疾病,一舉多得。
登革熱疫苗有效嗎?
目前登革熱疫苗還在發展中,有些地區有條件使用,但保護率不完全且有限制,所以不能完全依賴疫苗,防蚊仍是主要措施。
家裡有積水就會滋生傳播登革熱的蚊子嗎?
只要積水存在天以上,就可能孳生伊蚊。但只有積水中有伊蚊產卵,且蚊子攜帶病毒時才構成傳播風險。及時清除積水是關鍵。
如何判斷蚊子是否攜帶登革病毒?
無法通過外觀判斷蚊子是否帶毒,只有實驗室檢測才能確定。因此只要在流行區,都應假設蚊子可能帶毒,做好防護。
蚊子叮咬後多長時間可能出現症狀?
潛伏期通常到天,多數到天。叮咬後短時間內出現症狀通常不是登革熱,可能是其他反應。
兒童感染登革熱風險更高嗎?
是的,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感染風險較高,且症狀可能不典型,要特別注意防蚊。但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