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夏天最讓人煩惱的東西,蚊子肯定排在前幾名。特別是那種黑白相間的「花蚊子」,不僅叮人狠,還會傳播登革熱這種疾病。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看看怎麼保護自己和家人。
認識白紋伊蚊:這不只是普通蚊子
白紋伊蚊,大家更習慣叫它「花蚊子」或「亞洲虎蚊」,外表很好認——黑色的身體上點綴著醒目的白點,腿上有白色環紋。這種蚊子起源於東南亞,但現在已經擴散到全球很多地方,香港當然也不例外。
和白紋伊蚊有關的幾個關鍵事實:
活動時間與人類高度重合:日出前1-2小時和日落前2-3小時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
雌蚊需要吸血來獲取產卵營養,一個生殖周期內可多次吸血
它們喜歡在小型積水容器中繁殖,從卵到成蟲都在水中完成發育
說實話,我覺得很多人小看了這種蚊子。它們不僅兇猛,適應力還特別強,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登革熱是怎麼通過白紋伊蚊傳播的?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就是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這裡面的傳播鏈其實挺有意思:
「患者 → 白紋伊蚊 → 其他人」,這就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途徑。具體來說,當蚊子叮咬了登革熱患者或隱性感染者後,病毒在蚊子體內繁殖一段時間(通常為8-10天),之後這隻蚊子就帶毒了,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傳播病毒。
說個讓人擔心的數據:今年全球登革熱病例激增,80多個國家累計報告超過1000萬病例,明顯超過往年。我國登革熱疫情較往年也呈現升高趨勢,本地傳播疫情已在雲南、廣東發生。這提醒我們真的不能掉以輕心。
識別登革熱症狀:不僅僅是發燒那麼簡單
登革熱的症狀很有特點,醫生們通常概括為 「高熱三痛三紅」+皮疹。具體來說:
高熱:體溫可迅速升至40℃以上,持續2-7天
三痛:劇烈頭痛、眼眶痛、肌肉骨骼關節痛
三紅:面部發紅、頸部發紅、胸部發紅
皮疹:發病後2-5天出現,多見於四肢或頭面部
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15天,多數為5-8天。如果發病前2周內去過登革熱流行地區,或者所在地區已經有登革熱病例,出現這些症狀就要特別警惕了。
實用防蚊策略:從家庭到個人的全面保護
作為殺蟲專家,我建議大家從兩個層面入手防蚊:環境治理和個人防護。
環境治理是根本:
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閒置的可積水容器
種養的水生植物應每3-5天換水洗瓶一次
輪胎要整齊存於室內或避雨場所,戶外廢棄輪胎可打孔防止存水
保持住家及周圍環境衛生整潔,清除綠化帶中的垃圾
個人防護不可少:
在家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
外出時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
在皮膚裸露處使用驅蚊劑
避免在樹蔭、草叢等蚊蟲多的地方長時間逗留
我個人的經驗是,與其等蚊子進來了再打,不如提前把孳生源清理乾淨,這才是治本之策。
香港環境下的特別注意事項
香港的氣候和城市環境對白紋伊蚊來說簡直是「天堂」——潮濕、溫暖,而且有數不清的潛在積水環境。特別是以下這些地方需要特別留意:
大廈天台的花盆和積水容器
建築工地的廢棄容器
公園和綠化帶中的小型積水
住宅陽台上的各種瓶瓶罐罐
香港政府相關部門會定期公佈蚊媒指數,大家可以多關注這些信息,相應地調整防蚊措施。說到底,防蚊不僅是個人的事,更需要社區層面的共同努力。
萬一懷疑感染登革熱,應該怎麼辦?
如果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而且近期去過流行區或者被蚊子叮咬過,應該盡快就醫。就醫時要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這樣有助於醫生及時做出正確診斷。
登革熱目前沒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採取支持及對症治療措施。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症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不用過於驚慌,登革熱是一種具自限性傾向的傳染病,無併發症患者的病程約為10天。經及時、規範治療後,基本可以康復。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少數重症病例也有死亡風險。
常見問題
1. 白紋伊蚊和普通蚊子有什麼區別?
白紋伊蚊體型較小,黑白相間,主要在白天活動,叮咬更兇猛,而且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
2. 被白紋伊蚊叮咬後一定會得登革熱嗎?
不一定,只有當蚊子攜帶登革病毒時才會傳播疾病。但風險存在,所以防蚊很重要。
3. 登革熱有疫苗可以預防嗎?
目前登革熱疫苗仍處於研製、試驗階段,尚未在香港普遍應用。
4. 哪些人更容易感染登革熱?
人群普遍易感,但在流行區被蚊蟲叮咬的人群、兒童、免疫缺陷者等風險更高。
5. 香港哪些地區白紋伊蚊較多?
積水容器多的區域(如老舊小區、建築工地附近)和白紋伊蚊指數較高的地區風險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