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蚊患升級下的公共衛生挑戰
香港潮濕悶熱的氣候為白紋伊蚊提供了絕佳滋生環境,這種蚊子不僅是登革熱的傳播媒介,更是基孔肯雅熱的潛在威脅。近期廣東江門爆發的基孔肯雅熱疫情,以及香港本地登革熱病例的上升,讓市民對蚊患防控的需求日益迫切。究竟如何從個人到社區層面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鏈?本文將從監測數據、防疫措施到長效策略逐一解析。
一、白紋伊蚊指數背後的警訊
香港食環署在全港64個監察地區設置誘蚊器,定期公布指數以評估蚊患風險。2024年10月全港誘蚊器指數維持2%,處於最低水平,但部分地區如啟德、藍田曾突破20%警戒線。指數的波動直接反映環境治理成效——例如2020年12月指數從1.9%降至0.7%,歸功於加強清理積水與霧化滅蚊。
指數解讀關鍵:
低指數≠零風險:即使全港指數偏低,局部地區(如樹木茂密的公園或工地)仍可能潛藏高風險。例如2025年7月油塘指數高達45.1%,遠超安全標準。
密度指數的意義:若密度指數高於1(如1.1),代表每隻誘蚊器平均有超過1隻成蚊,需優先針對該區域噴藥。
二、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的雙重威脅
白紋伊蚊的叮咬可能在數日內引發基孔肯雅熱的劇烈關節痛,或登革熱的高燒皮疹。2025年江門一週內新增2426例基孔肯雅熱病例,而香港同年錄得4宗本地登革熱個案,顯示病毒透過蚊媒擴散的速度驚人。
疾病特徵對比:
症狀
基孔肯雅熱
登革熱
關節疼痛
手腕、腳踝劇痛(特徵性症狀)
全身肌肉痛
發熱周期
通常1-7天
可持續一週以上
皮疹出現時間
發病後2-5天
發病中期
三、食環署滅蚊行動的科學策略
香港政府透過「跨部門滅蚊專責小組」推動精准防控。例如在黃大仙等高分區指數地區,採取三重措施:
環境管理:每周清除積水容器(如花盆底碟、廢輪胎),並以鹼性清潔劑刷洗溝渠。
化學滅蚊:在林木區進行霧化處理殺合成蚊,對積水區域施放殺幼蟲劑。
技術輔助:使用無人機噴灑農用植保區,單日覆蓋30萬平方米。
個人觀點:與其無差別噴藥,不如學習香港的「分區鎖定」模式。透過誘蚊器數據鎖定高風險點,既能減少藥劑過度使用,也能降低蚊子抗藥性風險。
四、家居防蚊實戰守則
白紋伊蚊偏愛小型積水環境,如花瓶、冷氣機托盤甚至樹洞。殺蟲專家建議以下步驟:
每周必做:
換洗花瓶水並刷內壁
清空花盆底碟積水
檢查雨傘架及冷氣機托盘
長期防護:
安裝紗窗並修補破洞
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
使用含DEET成分的驅蚊劑(但避免過量噴灑以防皮膚刺激)
五、未來挑戰與社區協作
氣候變遷可能延長蚊子活動季節,而國際旅行增加輸入性病例風險。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強調,將白紋伊蚊指數壓低至10%以下,即可有效阻斷疫情。這需市民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例如定期清理天臺水箱、舉報工地積水。
社區成功案例:
江門透過3-4天密集滅蚊,將成蚊密度降至安全水平
康文署定期修剪公園植被,減少蚊子棲息地
常見問題
白紋伊蚊活動時間?
主要集中在日出及日落前,室外活動需特別防護。
蚊子會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嗎?
可能,尤其在不當重複噴藥區域。應交替使用不同機制藥劑。
哪些容器最易滋生白紋伊蚊?
廢棄飯盒、輪胎、花盆底碟等小型積水處。
基孔肯雅熱有疫苗嗎?
目前美國有兩款核准疫苗,但尚未廣泛應用。
如何判斷社區蚊患風險?
可參考食環署每月公布的分區誘蚊器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