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蟻鑑別指南,有翅螞蟻防治全攻略

 蟲類資訊     |      2025-11-13 16:10:08    |      小编

看到家裡出現身體深色、帶著翅膀的小蟲,你是不是也曾困惑:「這到底是螞蟻還是白蟻?」特別是那些在燈光下閃爍著微弱光澤的「琉璃蟻」,更讓人摸不著頭腦。別擔心,這篇文章將帶你徹底了解這種神秘昆蟲,並學會如何有效應對。

琉璃蟻到底是什麼?

琉璃蟻亞科(Dolichoderinae)是蟻科下的一個亞科,這類螞蟻種類繁多,全球各地都有分佈。牠們最顯著的特徵是腹部末端有裂縫狀的孔,能夠分泌化學物質來防禦敵人或進行溝通。

與其他螞蟻不同,琉璃蟻亞科物種沒有螫針,而是依靠分泌含萜類化合物的化學物質來禦敵。當牠們被壓碎或受到騷擾時,會散發出特殊的氣味,這些氣味就來自於其分泌的化學物質。

常見的琉璃蟻包括:

  • 阿根廷蟻:體長約2.5毫米,原產於南美,是著名的入侵物種

  • 雙疣琉璃蟻:工蟻體長3-4毫米,體色黑色,體表粗糙

  • 異色琉璃蟻:在台灣較為常見,常大量出現於民居周圍

為什麼有些螞蟻會有翅膀?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帶翅膀的"螞蟻"其實並不是什麼特殊品種,而是螞蟻社會中的繁殖階層。在螞蟻群落中,只有雄蟻和處女雌蟻(亦稱為“公主”)才會擁有翅膀,這是為了完成交配任務。

婚飛現象是螞蟻繁殖的關鍵過程:每年特定季節(通常是春夏之際),蟻巢會產生大量有翅的生殖個體。這些有翅雄蟻和雌蟻會集體飛出巢穴,在空中進行交配。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在某個時期突然看到大量有翅螞蟻聚集。

交配完成後,雄蟻不久便會死亡,而雌蟻(這時已成為蟻后)會脫落翅膀,尋找合適地點建立新的蟻巢。所以,如果你看到地上有脫落的螞蟻翅膀,很可能是新任蟻后正在附近準備築巢。

琉璃蟻與普通螞蟻、白蟻的區別

很多人在家裡看到有翅昆蟲時,往往難以分辨是琉璃蟻、普通螞蟻還是白蟻。以下是關鍵區別點:

特徵

琉璃蟻

普通螞蟻

白蟻

腰部形態

腹部末端有裂縫狀孔

有明顯細腰

胸腹間寬度變化不大

翅膀特徵

前翅略大於後翅

前翅大於後翅

兩對翅大小相同

顏色

多為深褐色或黑色

多為深色

多為淡白色或灰白色

行為

受擾時分泌特殊氣味

多樣化

活動時常築泥路掩護

白蟻與螞蟻在分類上截然不同:白蟻屬等翅目,是較古老的物種;而螞蟻屬膜翅目,在進化上更為高等。琉璃蟻作為螞蟻的一類,其有翅型與白蟻的有翅型在形態和行為上也有差異。

琉璃蟻的生態習性與入侵問題

以阿根廷蟻為例,這種琉璃蟻亞科的成員展示了一些極具侵略性的特徵。阿根廷蟻喜歡濕熱環境,能夠迅速取代當地螞蟻種類,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琉璃蟻的食性多樣,有些種類偏好吸食蚜蟲蜜露(如雙疣琉璃蟻),有些則為雜食性。牠們的繁殖能力強,蟻后壽命可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超級蟻群現象是琉璃蟻類最令人驚奇的特徵之一。在阿根廷蟻的例子中,不同蟻穴間的螞蟻可以結成“合作群體”,形成綿延數千公里的超級蟻群。這種合作行為使得它們能夠迅速擴張並佔領新領地。

家居環境中的琉璃蟻防治方法

如果你發現家中有琉璃蟻或有翅繁殖蟻,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立即應對方案:

  • 確認入侵點:仔細檢查窗框、門縫、管線開口等可能入口,進行密封

  • 光源管理:在繁殖蟻飛行季節減少夜間不必要光源,因為有翅螞蟻有趨光性

  • 清潔環境:保持廚房、儲藏室清潔,避免食物殘渣引誘螞蟻

長期防治策略:

  • 環境改造:修剪接觸建築物的樹枝,減少螞蟻通過植被入侵的機會

  • 巢穴定位:跟隨工蟻行進路線,嘗試定位蟻巢位置

  • 專業評估:若入侵情況嚴重,可尋求專業害蟲防治公司協助

針對有翅繁殖蟻的特殊措施:

當發現室內出現有翅繁殖蟻時,表示附近可能有成熟蟻巢。這時應:

  1. 1.

    使用吸塵器迅速清除可見的有翅個體,防止它們交配後建立新巢

  2. 2.

    檢查房屋周邊土壤、花盆、木材堆等可能築巢地點

  3. 3.

    注意飛行季節(通常是春末夏初)加強防範

重要的是區分琉璃蟻和白蟻的為害,因為它們的防治方法有所不同。白蟻主要蛀食木材,而琉璃蟻主要是尋找食物。

香港地區琉璃蟻情況與應對

香港地處亞熱帶,氣候濕暖,為琉璃蟻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本地最常見的琉璃蟻種類包括雙疣琉璃蟻和入侵物種阿根廷蟻。

在香港處理琉璃蟻問題時,需注意:

  • 氣候因素:潮濕悶熱的天氣會促進螞蟻活動,雨季前後尤需防範

  • 建築結構:香港高層住宅的管線井、通風道可能成為螞蟻擴散路徑

  • 社區合作:由於蟻巢可能位於公共區域,需要大廈管理處協調整體防治

定期檢查花盆、陽台植栽和廚房角落,是早期發現蟻患的關鍵。若在室內發現大量有翅繁殖蟻,通常表示建築物內或附近有成熟蟻巢,應及時採取行動。

琉璃蟻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並非都需要徹底消滅。只有當它們入侵家居環境,對生活造成困擾或威脅建築結構時,才需要採取針對性控制措施。平衡生態保護與人居舒適是現代有害生物管理的關鍵。

預防勝於治療,與其等到蟻患嚴重時才處理,不如提前做好防範工作。這不僅能減少殺蟲劑的使用,也能維持更健康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