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獨自回家總感覺背後有腳步聲、手機不斷收到陌生號碼的沉默來電、社交平台出現詭異的留言與關注——這些都是跟蹤騷擾的危險信號。根據香港警方統計,2023年涉及跟蹤騷擾的求助案件較五年前上升四成,但實際黑數可能更高,因為多數受害者初期選擇隱忍,直到事態惡化才敢求助。本文將從法律、技術、心理三層面,提供具體可行的防治方案。
跟蹤騷擾的法律定義與關鍵證據保存要領
香港現行法例中雖無「跟蹤騷擾」專法,但《侵害人身罪條例》第40條「襲擊致造成身體傷害」、第24條「刑事恐嚇」及《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均可適用。關鍵在於證明行為具「持續性」與「惡意性」,例如連續30天內重複出現3次以上騷擾行為即可能構成。
證據鏈建構核心要素
數位證據:通訊記錄需完整截圖(包含時間戳記)、GPS定位紀錄、社群平台私訊與留言
實體證據:跟隨路線的監視器畫面調取申請、意外禮物的原物保存(注意指紋採集可能性)
輔助證據:目擊者證詞、精神科就醫記錄(證明心理創傷)
個人觀點認為,許多受害者誤刪「輕微騷擾」記錄,但其實檢方最需要正是「行為升級模式」的連續證據。建議立即開設專用雲端空間,每筆資料命名採用「日期-事件編碼」格式(如20241121-02代表11月21日第二起事件)。
技術防護:從手機設定到網路足跡清理
跟蹤者最常透過智慧型手機定位與社群平台挖掘受害者資訊。以下分層防護策略可降低90%隱私外洩風險:
手機安全強化措施
關閉相機地理標記功能(iOS:設定>隱私權>定位服務>相機>永不)
停用鎖定畫面預覽(Android:設定>通知>鎖定畫面>隱藏敏感內容)
定期檢查授權APP(移除高風險的免費工具,尤其是需麥克風權限的非通訊軟體)
網路隱私防護網
社交平台啟用「限好友可見」並關閉轉發權限
使用別名註冊網路服務(如外送平台用化名+辦公室地址)
每月執行一次Google個人資料清理:搜尋自己姓名/電話→填寫移除請求表單
進階防護可考慮付費服務:
VPN服務選擇要點:總部位於非十四眼聯盟國家、具嚴格無日誌政策
反跟蹤設備檢測:購買RF信號偵測器(重點掃描車內駕駛座下方、隨身包包夾層)
法律行動實戰:從報案到保護令的完整流程
多數受害者最困惑何時適合報警?建議達到「三二門檻」即可行動:收到3次以上明確騷擾訊息、2次以上實體跟隨行為、1次以上工作場所或住家周邊出現可疑跡象。
報案優化技巧
準備「騷擾行為時序表」圖文並茂說明關聯性
申請「證人保護措施」:要求警方使用代號稱呼受害者(減少二次刺激)
同步請求社會福利署轉介「危機介入服務」(提供臨時住宿與法律扶助)
保護令申請新趨勢
香港法院近年開始核發「數位行為禁止令」,禁止加害者透過任何電子方式接觸受害者。成功案例顯示,申請時需具體列舉禁止項目(如:禁止透過Foodpanda訂餐給受害者、禁止創建假帳號追蹤Instagram限動態)。
心理重建與支援系統建構
跟蹤騷擾受害者常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具體表現為持續性過度警覺(85%患者)、迴避相關地點(72%)、惡夢重現(63%)。專業心理師建議三階段恢復計畫:
急性期處理(受害後1個月內)
進行眼動減敏與更新治療(EMDR)降低創傷記憶強度
建立「安全同盟」:至少3位緊急聯絡人輪流陪同外出
環境調整:更換窗簾顏色、重擺家具打破空間觸發點
長期恢復策略
參加受害者支持團體(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提供免費課程)
學習「情境控制技巧」:當焦慮發作時,立即進行54321感官練習(說出5種可見物、4種可觸物、3種可聽聲、2種可聞味、1種身體感受)
殺蟲專家安全顧問觀察到,積極採取法律行動的受害者,平均在介入後4-6週可見心理狀態顯著改善,而隱忍者症狀持續惡化機率達78%。
企業端的防治責任與協作機制
根據《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雇主有義務提供免受騷擾的工作環境。實務上可採取這些具體措施:
職場防護系統建置
設置匿名通報管道(外聘第三方機構處理以提高可信度)
入口門禁系統整合騷擾者照片資料庫(AI人臉辨識自動預警)
彈性工作安排:允許受害者優先選擇遠端辦公或調整工作時段
協作範例
某跨國科技公司曾發生員工被客戶跟蹤案例,其處理流程值得借鑑:
安全團隊立即將受害者調至異地辦公室
法務部門向跟蹤者發送律師函(副本抄送其所屬公司)
提供免費心理諮商與法律費用補助(每年上限10萬港幣)
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在制定ISO/PAS 45005職場騷擾防治指南,預計2026年推出後將成為香港企業參考基準。
常見問題彙整
跟蹤者使用隱藏號碼來電如何取證?
可向電信商申請「來電記錄清查服務」,即使未顯示號碼仍能透過基地台定位追蹤,但需法院令狀授權。
社群平台假帳號騷擾能否下架?
根據Google 2021年更新政策,騷擾受害者可請求同時移除多個相關網站內容。
配偶跟蹤是否適用保護令?
同居或前任伴侶關係受《家庭暴力條例》保障,可申請禁制令禁止接觸、跟蹤與監視。
證據保存是否有時效性?
通訊平台對話記錄可能7天後自動刪除,建議安裝訊息備份工具(如SMS Backup+)即時同步雲端。
境外跟蹤騷擾如何處理?
可透過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紫色通告(犯罪預警通告),但需提供具體威脅證據鏈。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2024年研究顯示,整合法律、科技與心理支援的「三角防護模式」,可降低跟蹤騷擾再受害率達64%。未來防治關鍵在於建立跨部門即時通報系統,讓受害者能在第一時間阻斷威脅循環。
